各教学系(部):
我校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已基本完成第一轮工作,根据对各专业交回方案的审核,发现不少问题,下面就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后续工作安排强调说明如下:
一、几个主要问题
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基于我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的意见》(教发[2015]7号)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再使用“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概念。具体到各专业实际情况,一些与技术技能关联度较远的文科专业可不体现“技术技能型”的概念,但所有专业均需明确体现“应用型”这个核心概念。
问题2:对“模块化课程”理解不透
所谓模块化课程,就是打破学科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围绕某一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构建融不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单元。模块化教学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理论教学、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矛盾。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适用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教学中不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以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更多的是强调知识和专业的契合度,强调在一定知识基础上更好地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的以学科为导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以抽象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应用型的培养目标。而模块化课程是在充分分析某一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或岗位)所需要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特定的主题或内容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构建出以能力为核心的独立的教学单元。模块的设计紧密联系岗位群(或岗位),突出了能力培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问题3:对“专业应用模块”理解不够到位
我校2017版方案所列的“专业应用模块”,不是实践环节的罗列,而侧重指的是知识、能力在岗位(岗位群)中的应用,该模块中所开设课程应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对接。由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的综合实践模块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可放置在专业核心模块中或专业应用模块中。。
问题4:专业模块划分过大或过小,模块名称有待提炼
模块化体系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2017版培养方案中专业教育平台原则上包含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应用三个大的模块。有的专业对上述三个大的模块没有再细分,直接就到了一门门的微观课程,宏观模块太大,微观模块又太小太碎,缺少中观层面的凝练概括,导致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应用这几个大模块在能力(素质)的描述上太过笼统。有的专业虽然对上述三个大的模块做了细分,但划分是否恰当,名称是否准确,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请各专业对照以上各条及存在的其它问题,修改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修改稿尽快交回教务处审核。
2、教务处对修改稿再次审核,通过后由各专业再次组织对培养方案的论证,填写《吕梁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评议书》。
3、各专业汇总专家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定稿,包括文字及语言表述,均由各专业自行把关,文责自负。
4、将定稿的专业培养方案(纸质版1份、电子版)、吕梁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评议书(纸质版各1份)、吕梁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审批表(纸质版1份)交回教务处。材料交回截止日期:7月30日。
5、8月1日起制定课程标准(即原教学大纲),8月25日课程标准成型。
6、9月1日—9月15日,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印制执行。
教务处
2017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