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概述
耿壮壮,女,中共党员,山西省孝义市人,1999年5月出生,2021年毕业于吕梁学院资源与机械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现任中国兵器凌云集团燕兴机械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深耕复合材料缠绕成型的无后坐力炮领域。从业以来参与国家重点某新型无后坐力炮科研生产试制阶段的各项数据测试与改进创新,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完成产品工装设计,作为QC小组骨干成员,提升产品质量,独立完成相关的课题研究报告。曾获2024年度河北QC竞赛活动三类成果奖、被授予燕兴公司2024年度科技创新优秀奖等荣誉。

二、个人事迹(成长故事)
(一)求学经历
本科阶段(夯实理论基础):2017年9月---2021年6月吕梁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学业成绩:专业排名:1/39,平均学分绩点:3.73。
核心专业课:《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互换与测量》《金属工艺学》《工程/理论力学》《电工学》《机电一体化》《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等。
技能总结:熟练使用Solidworks三维绘图软件、UG仿真、CAD绘图、3D建模打印、C++编程、数控技术、初级电工技术。
参赛经历:2018年5月参加“互联网+”比赛、2018年6月参加“创青春”山西省新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2018年10月参加全国3D大赛11周年精英联赛等。
校园经历:大一下学期,在闫金顺老师的带队领导下,成立3D实验室,担任实验室负责人之一,在学长的引导下,自学Solidworks三维绘图软件,应用专业知识结合3D打印技术从最初简单卡通角色建模入手,到找小型项目练习,再到参与团队开源项目,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探索新应用领域和创新点。
荣誉证书:(1) 2020年荣获“国家奖学金”荣誉证书、(2)被评为2021届“优秀毕业生”、(3)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两度被评为“三好学生”、(4)在“2018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二等奖、(5)在“3D建模大赛”中获山西赛区特等奖和一等奖、(6)在2018年5月“互联网+”比赛中荣获校级二等奖、(7)获国家“五级电工资格证”、(8)全国计算机二级合格证书等。
(二)职业发展
1.职业起点:
初入职场,面对军工产品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苛刻要求,我主动承担了某型无后坐力炮的质量控制与工艺监控任务,通过日常监控生产全流程,熟知产品生产工艺操作后,顺利参与到工艺更改和编写工作中,后又在工艺试验中独当一面,最终完成了工艺试验全流程设计。该工艺项目的全面完成,成为我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为我后续迅速成为部门核心骨干奠定基础。
2.技术深根期:聚焦“金属基体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缠绕成型无后坐力炮”技术
在积累现场技术经验后,开始参与国家重点某新型无后坐力炮科研生产试制工作。在传统无后坐力炮设计中,炮管重量大、散热效率低、后坐力控制难是长期痛点。通过复合材料与金属基体材料的混合成型技术,主导研制轻量化炮管设计,实现可重复利用多层缓冲炮身,显著提升后坐力吸收率。
学习并深入了解火炮动力学仿真、靶场试验验证、极端环境适应性测试全流程。始终以实战需求为导向,在复合材料轻量化与火炮效能提升间寻找平衡点,践行军工人的责任担当。
3.核心能力成长:
专业知识深耕:应用本科阶段所学CAD、UG软件绘制产品零件图、装配图及仿真图,独立完成产品工装设计;应用C++语言与自学VBA知识创建生产全流程数据监控统计表;
复合材料知识储备与应用:深入了解各类复合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的性能特点、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能依据无后坐力炮不同部位的功能需求,精准选用合适的材料,并合理设计复合材料的结构形式,以实现炮体在强度、重量、耐腐蚀性等方面的最优平衡。
缠绕成型工艺掌握:熟练掌握复合材料缠绕成型的工艺原理、流程和操作技巧。包括能根据设计要求精确设定缠绕角度、层数、线速度等参数,确保缠绕过程的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同时,具备解决缠绕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如气泡、纤维分布不均等缺陷的处理。
无后坐力炮设计与优化:掌握无后坐力炮的工作原理和设计理论,熟悉炮身、炮尾、喷管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有限元分析(FEA)等工具对无后坐力炮进行建模和分析,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性能指标,通过优化设计提高武器的射击精度、射程和可靠性。
4.职业发展启示:以专业能力筑牢根基,以创新思维打开格局,以责任之心回馈社会。
(三)社会贡献
提高国防战斗力:作为一名从事无后坐力炮研发与改进工作者,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计理念,致力于提升无后坐力炮的性能。例如,提高火炮的初速、射程和精度,增强穿甲能力和杀伤威力,使某设备更加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像美国“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历经多次改进,其最新改进型在射程、精度和多功能性上都有显著提升,为美军在局部战争中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援。
三、校友寄语
致资源与机械工程系的学弟、学妹们:
当你们翻开这一页时,或许正在图纸前描画零件轮廓,在实验室调试代码,或站在机器人竞赛场为作品通电的瞬间屏住呼吸——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终将成为你们未来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勋章。愿你们:
1.以敬畏之心拥抱专业
机械是科技与力量的象征。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让金属与代码碰撞出改变世界的火花。未来工程师们,请别止步于复习周专业课里的“标准答案”,早点加入学校的实验室吧!它不仅能让你绘图的CAD流畅线条终将成为产品原型,Matlab仿真的数据实现量产前的预言;它还让你结交到志同道合好友,实现思维碰撞交流,构建属于你们的机械作品。
2.以创新之志直面挑战
做机械创新的“破局者”。机械从不是一门“过时”的学问,它正与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深度融合,迎来百年未有之变革:智能制造让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它们需要更智能的“机械大脑”;新能源装备中风电机组、储能系统、电动化平台,机械工程师仍是核心角色;极端制造下深海探测器、太空机械臂、纳米级装配,挑战极限就是机械人的使命。
3.以全球视野拓展格局
未来的战场没有硝烟,但真正的强者永远以开放姿态合作。学习前沿仿真技术、实现全产业链自动化、参与联合创新项目,你们的眼界将决定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站位。
最后,无论男女同学请相信,技术迭代再快,扎实的基础永远是你的诺亚方舟;行业风云变幻,解决问题的人永远被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