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从机械电子到航空航天,踏实求学,勇攀学术高峰——资源与机械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21届校友 张强

发布日期:2025-06-23 编辑:雒君华 点击:

一、基本情况概述

张强,男,四川宜宾人,1998年4月出生,2021年6月毕业于吕梁学院资源与机械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现就读于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24级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进材料动态力学与冲击防护领域。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中顺利被广州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铭记吕梁学院精神,奋发图强,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在Composite structur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等力学领域TOP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持“广州研究”基础项目1项。曾获广州大学一等奖学金,广州大学优秀毕业生,中山大学一等助研金等荣誉。

二、个人事迹(成长故事)

(一)求学经历

1.2017.09-2021.06 就读于吕梁学院资源与机械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学士;

2.2021.09-2024.06 就读于广州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专业 硕士;

3.2021.09-2024.06 就读于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力学专业 博士。

(二)职业发展

从教育经历来看,拥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广泛的学科背景。在本科阶段,夯实了机械设计和工程力学的基础,为后续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硕士阶段,专注于结构力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4篇SCI论文,申请了20余项专利,并主持了广州市的科研项目。进入博士阶段后,我选择了航空航天领域,研究方向聚焦在先进材料的动态力学与冲击防护,展现了我在力学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

在短期目标(1-3年)中,计划完成博士课题,争取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3-5篇论文,并申请国家奖学金创新人才计划,以此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与此同时,希望深化超材料冲击防护的研究,探索其在航天器防护和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实际领域的应用。除了学术方面,还计划推动2-3项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特别是在与车企或航天院所的合作中,开发轻量化抗冲击结构,助力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最后,希望通过申请海外联合培养机会,拓宽国际视野,借鉴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科研经验。

在中期规划(3-5年)中,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计划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担任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建并带领团队攻关极端环境材料力学等前沿问题。作为备选,也考虑加入高端装备企业,担任高级研发工程师,主导结构安全设计与优化工作。不论选择哪条道路,都会努力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研发新型抗冲击材料,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力争孵化1-2家科技型企业,推动自己的研究成果走向产业化。

在长期规划(5-10年)中,希望能够在冲击动力学与复合材料领域成为权威专家,带领团队制定行业标准,如航天器防护设计规范等。还希望培养一批具备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生,并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工程技术。同时,计划联合创办新材料科技公司,专注于国防和民用高端装备的防护需求,致力于推动公司上市,为中国的高端装备安全与轻量化发展作出贡献。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能力提升方面,计划学习机器学习辅助材料设计技术,并补充商业管理知识(如MBA选修课程),以提高自身的跨学科能力和管理能力。此外,还计划通过考取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职称,增强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在资源整合方面,将保持与导师和工业界合作网络的联系,加入中国力学学会等专业组织,定期参与国际会议,跟踪前沿技术动态。面对潜在的职业风险,也有应对策略。如果学术岗位竞争激烈,可以依托专利技术创业,或者进入企业研究院,从另一个角度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

整体而言,这份职业发展规划书展现了对未来发展的全面规划与深思熟虑的决策,涵盖了学术、技术、产业及个人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希望成为兼具科学家精神和工程师思维的战略型人才的愿景。通过清晰的目标设定和实现路径,不仅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国家高端装备的安全与轻量化发展贡献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三)社会贡献

1.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作为一名力学领域的研究者,我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致力于推动学术前沿发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身份,在CSESIJI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4篇SCI论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也为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2.技术转化与专利申请: 我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力求将实验室的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攻读硕士期间,我申请了20余项发明专利,已经授权6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通过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了多个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在结构设计、冲击防护等领域,为工业生产和社会安全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3.学术与科研项目: 在学术研究的同时,我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与推进。作为项目负责人,我主持了“广州研究”基础项目1项,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并推动了项目成果的顺利落地。这一过程中,我不仅为学术界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为社会的科研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4.教育与人才培养:作为博士研究生,我注重培养学术思想和科研能力,并在学术交流中与同行共同进步。我曾获中山大学一等助研金等奖项,这不仅是对我科研能力的肯定,也让我深刻理解了科研工作的社会价值。未来,我将继续加强科研水平,力争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动学术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三、校友寄语

亲爱的母校吕梁学院的同学们: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从母校毕业并继续深耕学术领域,回望在吕梁学院度过的时光,心中满是感恩与怀念。母校赋予了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探索精神,让我在接下来的求学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每一位老师的悉心教诲、每一次同学们的互动都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在追求学术和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身为吕梁学院的学子,始终怀有一颗报效社会、回馈母校的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不负韶华,不忘初心,争取为母校争光,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希望各位校友也能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进步,共同为母校争光!

祝愿母校蒸蒸日上,桃李满天下!


上一条:煤层气开发与低碳减排的探索者—资源与机械工程采矿工程(煤层气方向)专业2013届校友 于世耀 下一条:前行之路,笃行不怠——资源与机械工程系测绘专业2021届校友 鄢列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