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生动表达和特有形式,是中国人道德养成的原始场域、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
刘先春柳宝军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家训家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生动表达和特有形式,是中国人道德养成的原始场域、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家训家风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人格基础、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价值认同、融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血脉。通过树立价值导向作用、积累丰厚文化积淀、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创造有效实践载体等途径,把家训家风建设作为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关键词]家训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根基;有效载体
传统家训家风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传承和一个家庭、家族、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2]家庭是构成社会和国家的重要基点和细胞,优良的家训家风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特有形式和中国家庭建设的基本遵循,既是培育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载体,也是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一、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生动表达和特有形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庭建设、家训凝练以及家风养成,千百年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家训家风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家风亦即“门风”,家训即“家庭或家族对子女教导或训诫的话”[3],家训集中反映了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道德理念、思想作风、价值取向、生活习俗、行为准则、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家训的世代传承必然形成某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践行又丰富了家训,家训是格式化和条理化的规范准则,家风是深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两者集中体现和生动表达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
(一)家训家风是中国人道德养成的原始场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2]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处于某种特定的家训家风教化之中,处于某种特定的道德环境和文化教育之中,持续接受着其家族文化的熏陶感染和父母长辈的日常教导,并在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中薪火相传,形成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和精神层面的深层道德基因,这种早期教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形塑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由此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道德准则、审美情趣、思维心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形成和完善起到先导性和奠基性作用。家训家风深刻渗透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以家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进行,其教化过程细致深入、重复持久、长期强化,这一过程使爱国忠诚、诚信友善、勤俭自强、仁爱和睦等道德观念融入到每个成员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使道德观念的培养伴随人们的一生而得到持续强化。尽管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和接触的环境会随着其逐渐的成长而不断变化,价值观念也因此会随着时空的变换而发生转移,但是其儿时接受的家训家风熏陶会产生持久的影响,甚至在其一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上都打上家庭教育的烙印。可以说,家庭是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环境,家训家风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和第一课堂,是中国人道德养成的原始场域。
(二)家训家风是影响中国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
家训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最基础的组成单位,其道德状况和文明程度与整个社会风气的良好与否密切相关,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是影响社会风气的深厚基础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一方面,良好的家训家风是规范家庭成员的道德操守和个人品行的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可以对家庭内部成员起到积极正面的道德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小家庭是构成大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家训连着社风民风,家庭成员在良好家训家风的教化和约束之下具有高尚的品行和文明的举止,在其社会交往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其他社会成员起到正面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家训家风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一个家族有良好的家训家风,就会塑造起整个家庭崇德向善的精神气象,很大程度上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形成道德辐射力和影响力。但家训家风并非全部都是优良的,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不良的家训家风也会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作用,家风是微缩版的社风,一个家庭如果形成了恶俗庸俗低俗的家风,那么这种不良风气也会被其家庭成员带到社会上,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产生消极影响。在社会上提倡传承弘扬良好的家训家风,可以提升社会的正能量,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家训家风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
中国的家风文化,历史悠久、绚烂多彩、颇具特色,有的凝练成典,成为世代相传的家训典籍;有的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或是挂在墙上的箴言名句,或是家人之间的书信来往;也有的将一些祖先流传下来的遗言遗训和为人处世的品德要求口耳相传,内化于心,形成本家族特有的道德风尚。古往今来,有关中华传统家训家风的内容,散见于各种经典文献中,从魏晋南北朝的《颜氏家训》到诸葛亮的《诫子书》再到周怡的《勉谕儿辈》,从朱子的《治家格言》到《曾国藩家书》再到《傅雷家书》,博大精深的各类家训家风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一道亮丽多彩的文化风景。历代先贤关于家训家风的论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气象的生动写照,积淀了优秀的民风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在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以家族为细胞的薪火相传中得到传承与弘扬。家训家风所具有的原始性、深入性、终生性等特点,能够使民族精神的培养和孕育取得最好的教化效果,它伴随着每个中国人的一生。[4]“一方面保留、丰富了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内容,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发挥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和家训家风的精神内核,提倡家训家风其实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家训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6]2014年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7]168以上论述一方面指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价值观的深厚民族根基,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标准,表达了国家、社会和个人最本质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又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属性,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提升了社会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知认同度。
(一)家训家风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人格基础
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8]它是一个人道德观念、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的统一体,只有具有了道德人格才称得上具有健全的人格,这种健全人格要求具有基本的认识和分辨能力,具有起码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家训家风是人们感受深切、影响持久,也是最可信赖和延续的一种精神传承之一,它形成于一个家庭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以有声的口头说教和无声的亲身示范、有形的道德规范和无形的精神启蒙为方式,以最广泛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为载体,促进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完善和道德人格的塑造培养,是人们精神发育、灵魂塑形的活水源头和培养人们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基础性工程。核心价值观的涵育,首先要具备价值认同主体和自觉实践主体,而这种主体性的实现又是以一定的道德人格基础为前提和基础的。优良家训家风有利于人们道德人格的建构,通过对优秀家训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奠定道德人格基础,凝聚全社会最为广泛而深厚的价值共识,从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家训家风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根本看法、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强化道德价值认同对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环节。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9],也即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所采取的自觉接受并自愿遵循的态度。中华传统家训家风虽然无法在词汇表达和外部形态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对应、无缝衔接,但是它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延续而来,蕴含着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耦合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观念,如勤劳俭朴、效忠仁爱、诚实守信、睦邻友善、崇尚正义等思想,这些人们普遍认可和广泛遵循的道德价值理念将对人产生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有助于促进人们价值共识和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和感染力,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历史文化土壤。通过优良家训家风的弘扬和教育,能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价值认同。
(三)家风家训融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血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7]164中华传统家训家风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上生长而来,深深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同优秀传统美德塑造出来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血脉水乳交融、一脉相承。一方面,家训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和具体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严肃刻板、虚无缥缈的说教,而是贴近个人、贴近生活的生动活泼的价值引领和精神追求,而家训家风正是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生动化、活泼化,这种生动表达和具体展示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鲜活、接地气、易接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提供更深厚的认同基础。另一方面,家训家风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家训家风是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有机连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纽带。
三、家训家风是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0]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社会建设、国家建设。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华家训家风文化在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丰厚滋养,通过积累丰厚文化积淀、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创造有效实践载体等途径,把家训家风建设作为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为当代家风建设树立价值导向
家训家风根本上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某些家风的内容含有封建落后思想,如重男轻女、家长独断、因循守旧等。时代在进步,现代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家训家风建设也要增添新的时代元素和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比如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治精神、平等观念、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放包容的生活态度,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彰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理应成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民的价值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引领当前家风建设,成为当前家风建设的重要引领和价值导向。要以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为导向,为当代家训的凝练与家风的涵养注入时代语言和时代精神,培育顺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家训家风文化。要深刻反省当前家风建设存在的不足和欠缺之处,防止重关系轻规则、重个体轻集体、重物质轻精神的世风社风对家风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坚决革除不良家风里夹杂的自私、势利、攀比、拜金、狭隘等糟粕成分,在家庭教育中以家中日常之事为切入口,引入能够反映人性光辉、社会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载体,以强化对家风建设的价值引领,切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风建设中发挥主心骨的价值导向作用。
(二)加大对优秀家训家风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为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丰厚文化资源
千百年来的优秀家训家风文化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家风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对于我们现阶段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7]106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的分化、思想观念的开放、利益诉求的多样以及传统家族式社会的逐渐瓦解等原因,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独立化,很多传统的家训家风对家庭成员的规范教育作用逐渐弱化、式微,中华家风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要使家训家风作为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需要加大对优秀家训家风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第一,在学术研究方面。应该重视和鼓励学界对家训家风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在项目规划、人才引进、经费预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成立家训家风文化专门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举办家训家风文化理论研讨会或系列讲堂,形成家训家风研究的专门研究队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深厚可靠的学理支撑。第二,在社会动员方面。提供既有知识含量又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和资料,借助图片、活动、游戏、影视和专题跟踪报道等浅显易懂的感性认知方式,增加家训家风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优秀家训,倡导文明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风尚和良好氛围。第三,在家庭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发挥好引导作用,在家庭伦理、服务模式、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群众自荐、专家指导、典型示范等方式,鼓励对普通百姓家庭家训家风的发掘、整理和凝练,唤醒人们的家训家风情节,切身体会家训家风背后所蕴涵的精神魅力,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新模式,深入浅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意蕴。
(三)加强对优秀家训家风文化的宣传力度,为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要以家训家风为载体,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力度,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与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宣传载体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宣传空间上,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宣传方式上,理论宣讲与实践活动开展相得益彰,宣传优秀的家风家教,建立家风家教宣传的长效机制、联动机制。组织拍摄家训家风文化微电影、宣传片和公益广告,刊登优秀家训家风传承的典型事迹和理论研究文章,出版家训家风专题读物,编印家训家风格言警句谚语;开展家风文化文艺演出,组织媒体开设家训家风专栏,大力开展“家风大家谈”“说家事、背家训、传家风”“家训家风文化论坛”等主题教育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推动优良家风家教家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引导广大群众学习践行传统家庭美德,养成文明有礼、遵规守序、互爱互助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开展弘扬优良家训家风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遵家训、守家风,争做文明好公民”等系列推荐评选活动,精心策划、推出推广一批百姓认可、事迹突出、影响广泛的典型案例,增强人们对优良家训家风的认知认同,营造弘扬优良家风家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
(四)通过日常活动深化家训家风建设的实践养成,为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有效实践载体
第一,家庭教育层面。家风既然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它的养成就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家庭成员可以通过深入发掘梳理家族史,让人们在了解家族历史沿革中树立起一种家族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口头教育、书面教育、以身垂范的方式将爱国忠义、立志勤学、仁爱和睦、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传递给子孙后代。第二,学校教育层面。在学校的教材体系、教学设计及实践活动中加大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比例,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在接受美德教育过程中向学生充分展示中华传统家训家风文化,培养学生学习了解古代家训家风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家训家风文化的认同。同时,净化校园环境和网络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营造健康向上、情趣高雅、高尚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社会教育层面。通过家训家风典型示范、品牌引领、社区评比等方式,开展社区、乡村家训家风系列活动,开办社区家训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专栏,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如文明家庭评选、心理咨询服务等,引导每家每户传承和发扬优良家训家风。第四,国家政策层面。在社会利益多元、社会矛盾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改善家庭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风气,仅仅依靠宣传教育、德育引导、个体自觉和社会舆论是难以保证效果的,要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人心的崇德向善,离不开制度和法治的力量,在家庭建设中,一方面要倡导优良家训家风的教化作用,同时也要配套相关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大制度和法治的保障和约束力度。
(刘先春: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2]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02-18.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621-622.
[4]李韧.家风家教与中华民族精神构建[N]. 光明日报,2014-05-17.
[5]王伟光.加强家风建设,弘扬中华文化[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7-30.
[6]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5.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古琳.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8,(2).
[9]贺善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冲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5).
[10]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